2016最新中考動態
2016中考錄取分數線
2016中考成績查詢、中考查分
2012屆高考語文第二輪課時專題強化演練(含答案和解釋)
作者:佚名 信息來源:不詳 更新時間:2012-10-20
專題課時強化演練十
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
1.channel_keylink> href=> target=>_blank>>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秋雨嘆三首(其一)
杜 甫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①顏色鮮。
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
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
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注:①決明:一種植物,有羽狀復葉,秋日開黃花。
(1)在前四句中,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channel_keylink> href=> target=>_blank>>描寫決明?詩歌塑造了決明怎樣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評說這首詩“語雖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認為詩中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秋日風雨中百草的“爛死”與決明的“顏色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或以百草反襯決明)。把決明的葉與花比喻成“翠羽蓋”和“黃金錢”。決明在風雨中花開燦爛,香遠益清,堅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資質美好卻身處亂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
(2)①前四句表現了作者對如決明一樣有高尚情操與人格的君子的欣賞與贊美。②“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后時難獨立”句,傳達出對于富有才華,卻遭受摧殘的君子的關愛與擔心,更是對他們難逃悲劇結局的同情與哀嘆。③“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句,見出詩人對自己徒然白首卻無所成就的自傷,面對動蕩、混亂的社會現實,無奈而憂慮,體現了他的憂世情懷。
2.channel_keylink> href=> target=>_blank>>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1)-(2)題。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注:“嘆新豐”句,化用馬周困新豐的典故。據《新唐書•馬周傳》,唐初中書令馬周貧賤時曾住在新豐的旅館,備受店主的冷落。
(1)請賞析這首元曲的前三句在寫法上的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結合全曲分析作者有哪些情感“都到心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疊加(或反復)使用數量詞,句句入韻。句式工整,音韻和諧,讀來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美,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借秋風、梧葉、夜雨、芭蕉,渲染了蕭索、凄冷、孤寂的氛圍,表現了作者的羈旅之愁。③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實寫秋風吹“梧葉”,夜雨打“芭蕉”,倍添離人惆悵;虛寫夜半夢回故鄉,更令詩人百感交集。二者結合使作者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④從聽覺角度寫景。秋風嗚咽,梧葉飄零,寒雨淅瀝,雨打芭蕉,扣動旅人的心扉,不眠的旅人“三更”聞此聲,更添羈旅之愁。
(2)①“歸夢”與“江南二老憂”句寫夢歸故鄉,心憂江南二老,表達出思鄉思親之情;②“逆旅淹留”句寫長期奔波在旅途,表達出顛沛流離、孤獨凄涼之苦;③“十年事”句,寫出對時光易逝、人世滄桑、功業難成的感嘆與無奈。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1)—(2)題。
浣溪沙
歐陽修
湖上朱橋響畫輪,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凈無塵。
當路游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1)有人評價此詞“詩中有畫”,從詞的上闋看,這一評價是怎樣體現出來的?請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的下闋,詩人是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情感變化的?請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詩人通過三句詩,描繪了一幅湖上春光圖:湖中的橋上隆隆駛過繪著彩畫的車輪;春云在天上飄逸,平靜的湖面上倒映著云影;春水無波,碧綠滑靜,像琉璃一樣晶瑩無塵。
(2)詩人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達了由喜悅到日暮須歸的無奈、惆悵之情。詩人先寫湖邊堤岸上依依的楊柳,柳絲低垂,像是要熱情地挽留住湖邊的游客;再寫枝頭上的小鳥,以悅耳的歌聲呼喚游人莫要歸去。但湖景雖好,卻已暮色籠罩,不能不歸,給人一種無奈的遺憾之情。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1)-(2)題。
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①
[南宋]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②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注:①這首詞寫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當時,辛棄疾任江東撫司參議官,是江東留守葉衡的部屬。葉衡對辛棄疾頗為器重,后來他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立即推薦稼軒為“倉部郎官”。寫此詞時,葉衡尚未作“丞相”,題目云“為葉丞相賦”,是后來追加的。②“高人”,指葉衡,即葉丞相,南宋主戰派人物,很有才干。
(1)這首詞上片畫線句子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有何作用?請具體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認為“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表現出詩人的豁達,有人則說表現的是詩人沉重的憂傷。你的看法怎樣?為什么?請聯系全詩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畫線句用了擬人、比喻(或化靜為動,或移情入景)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卻說青山想要向葉丞相傾訴衷腸,如萬馬奔騰而來,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山之連綿,并借此含蓄地表達對葉丞相的傾慕之情,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對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的熱切希望。
(2)示例一:我認為“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表現的是詩人沉重的憂傷。人們都說頭發總是因愁在變白,那沙鷗豈不一身都是愁?明寫鳥之愁,實寫人之愁,因為所盼望的事情“望來終不來”,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理想無法實現,故詩人心中充滿無盡的愁情。
示例二:我認為“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表現的是詩人豁達的心境。人們都說頭發總是在愁中變白,那沙鷗豈不一身都是愁?詩人故意發此癡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對沙鷗的調侃,也是對自己的調侃,顯得詼諧幽默。表明詩人雖然因為所盼望的事情“望來終不來”,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理想無法實現而心情充滿憂憤,但卻想要努力驅散心中的陰霾,表現了詩人的豁達。
5.閱讀下面一首散曲,完成(1)-(2)題。
前調•閶門①夜泊
陳所聞
風雨蕭然,寒入姑蘇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還生,鐘韻俄傳。
烏啼不管旅愁牽,夢回偏怪家山遠。搖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來一線。
注:①閶門:蘇州城西北的城門。
(1)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營造了怎樣的氛圍?全曲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散曲寫夜泊,寫鐘聲,寫烏啼,意境與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有相似之處。試比較此曲與張繼詩的內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這首曲借風雨夜泊、潮汐鐘韻營造了蕭索、清寒、冷寂的氛圍。詩人表達的感情是:羈旅之愁及行人見到曙色的喜悅之情。
(2)內容上:張繼詩寫的是半夜不眠;這首曲寫的是從入夜到拂曉似乎都難以入眠,時間跨度長。手法上:張繼詩純寫羈旅愁懷;此曲結尾以喜悅反襯夜來的愁悶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勢。
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
卜算子
程 垓
獨自上層樓,樓外青山遠。望到斜陽欲盡時,不見西飛雁。
獨自下層樓,樓下蛩聲怨。待到黃昏月上時,依舊柔腸斷。
(1)請結合詞中“雁”“蛩聲”“月”這三個意象,具體分析詞中主人公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全詞簡要分析文中所channel_keylink> href=> target=>_blank>>描寫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雁”這一意象取鴻雁傳書之意,主人公長時間登樓遠望,盼望歸人卻沒有盼到遠方的音訊,傳遞出了主人公的失望之情!膀(蟋蟀)聲”如泣如訴,更顯庭院寂寂,從而襯托出了主人公的寂寞和凄怨情懷!霸隆边@一意象,代表著思念、相會之意,而主人公在月上之時卻形影相吊,由苦苦思念而產生的悲怨之情更令她柔腸寸斷。詞中主人公的情感經歷了由盼望到失望、由失望到凄怨、由凄怨到斷腸的變化過程。
(2)思婦形象分析(略)
7.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過楊村
楊萬里
石橋兩畔好人煙,匹似諸村別一川。楊柳蔭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漁船。
紅紅白白花臨水,碧碧黃黃麥際天。政①爾清和②還在道,為誰辛苦不歸田?
注:①“政”通“正”,正當的意思。②“清和”指農歷四月。
(1)這首詩的二、三兩聯寫景很有特色,請選擇一個角度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繪色的角度:綠色的楊柳和葡萄,紅白相間的鮮花,金黃的麥田和碧藍的天空,濃墨重彩,色調對比強烈,勾畫了一幅優美、靜謐、絢麗的田園風光圖。其他如疊詞、寓情于景等角度亦可。
(2)①通過描繪美好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②在這農歷的四月天“我”還在趕往異地做官的路上,農村是這樣的美,何不回家種田?出去辛辛苦苦做官,究竟是為了誰呢?直抒胸臆,表達了辭官歸隱的愿望。
8.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1)-(2)題。
官舍竹
[北宋]王禹偁
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①。不隨夭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明年縱使量移②去,猶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閑官:詩人當時因受讒而被貶,所任的商州團練副使是個無事可干的虛銜,所以稱“閑官”。②量移:多指官吏因罪遠謫,遇赦,酌情調遷近處任職。
(1)這首詩主要用了哪種表現手法?寫出了竹什么特點?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賞析頸聯中“拂”字和“侵”字的妙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托物言志。寫出了竹清白、堅貞、高潔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孤獨而堅貞不渝的情懷。
(2)“拂”和“侵”字都是一種擬人化(答“動態”亦可,“拂”字答“通感”亦可)的寫法!胺鳌奔创捣,竹聲蕭蕭“拂琴”,寫出竹聲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寫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與詩人同樂,營造出一個物我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9.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游賞心亭①
王 硅
六朝遺跡此空存,城壓滄波到海門。
萬里江山來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樹②悲歌起,當日黃旗王氣昏。
人事不同風物在,悵然猶得對芳樽。
注:①賞心亭:建康(今南京)名勝,北宋丁謂所建。在“下水門之城上,下監秦淮,盡觀覽之勝”。②玉樹:即《玉樹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所作,公認的亡國之音。
(1)“城壓滄波到海門”中的“壓”字非常有表現力,請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全詩看,作者為什么“悵然”?聯系全詩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壓”字形象地寫出了城之高、城之固,突出了城的險峻。②也寫出了水勢的波濤洶涌。寫城之險,水之洶,為下文的感懷作了適當的鋪墊和過渡。
(2)前四句是寫作者登高遠眺,感慨江山依舊,物是人非。后四句感慨史事,聽到玉樹歌,人們不禁想起陳朝覆滅的歷史悲劇,是說如今的王者不能吸取前朝教訓,使作者憂慮而“悵然”。
10.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
行香子
秦 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1)請簡要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對這首詞的主要表現手法作簡要賞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行香子》一詞,通過記述自己的一次興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境界,體現了詞人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2)示例1:動靜結合。通篇全是寫景,但上下片的安排與采取的視角各不相同。上片側重描述靜態景物,時有化靜為動,如“繞”、“收”等字,游人緩步其中;下片側重描繪動態景象,其中靜景動景又互相映襯。這樣,就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
示例2: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紅”三句,寫紅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黃色的菜花,據實寫來,不事雕琢,卻突出了絢麗的色彩,濃郁的香味,構成了春滿小園的誘人圖畫;再如“正鶯兒啼”三句,在客觀的再觀中,營造一幅鶯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圖畫。
示例3:寓情于景。整首詞通篇寫景,描繪了“小園”一帶和“東岡”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節奏中,自然流露出詞人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間貯滿盎然的意興。
(如果答其他表現手法,如渲染、擬人、移步換景等,可酌情賦分)
1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水村閑望
俞紫芝①
畫橈②兩兩枕汀沙,隔岸煙蕪一望賒③。
翡翠④閑居眠藕葉,鷺鷥別業⑤在蘆花。
溪云淡淡迷漁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繃⑥真水墨,無人寫得寄京華。
注: ①俞紫芝:篤信佛教,得其心法,終身不娶不仕。②橈:船槳,指代船。③賒:語助詞。④翡翠:翠鳥。⑤別業:指白鷺棲息的地方。⑥繃:布幅。
(1)有人說本詩是以“望”組織題材,請你結合全詩概括詩人“望”到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并分析詩人描繪畫面時運用的表達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望”到了一幅深秋水村圖:畫船靜泊沙灘,隔岸衰草迷蒙,翠鳥閑居荷葉之下,鷺鷥棲息于蘆花叢中,溪云淡淡,漁屋籠罩在煙霧之中,酒旗招展,顯出一派沉寂安寧幽靜朦朧的意境。
②本詩在描繪畫面時,運用動靜結合、擬人的手法。首聯的“枕”字擬人化地寫出畫船的靜泊之態;頷聯的翠鳥、白鷺的“眠”與棲息,動物不動,依然寫靜,一個“閑”字表達出閑適之情;頸聯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來寫景,溪云、漁屋,酒旗,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2)詩歌前三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現了作者悠然閑適的心情。尾聯抒懷,可惜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畫,沒有人畫了寄到京華去,表達了詩人鄙棄官場,寄情山水,喜愛無羈絆的自然生活,與世無爭的情懷。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
御街行•秋日懷舊
[宋]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八敧②,諳盡孤眠滋味。都來③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注: ①真珠:即珍珠。②敧yǐ:斜靠著。③都來:算來。
(1)這首詞不直言秋而卻使人知秋,請分析詞的上片從哪些方面寫出了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家認為,下片寫“愁”,神形畢肖,請分析作者寫出了“愁”的哪些神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抓住秋夜、秋聲、秋色和秋月等,讓讀者很自然地感受到秋思。從夜靜葉落寫起,由沙沙響而感知落葉聲,由落葉而感知秋時之聲,因夜之愈靜,故愈覺寒聲之碎。又在空寂的高樓之上,卷起珠簾,觀看夜色,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
(2)作者寫出了酌酒垂淚的愁姿,挑燈倚枕的愁態,攢眉揪心的愁容。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愁更難堪,情更凄切。枕頭斜倚,寫出了愁人倚枕對燈寂然凝思神態,更加形象,更加生動。懷舊之事,是無法回避的,不是在心頭縈繞,就是在眉頭攢聚,這愁,在內為愁腸愁心,在外為愁眉愁臉。
1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宿 府
杜 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中天月色好誰看。
風塵荏苒①音書絕,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注: ①風塵荏苒:喻戰亂不絕,輾轉流離。②伶俜:飄零之意。
(1)詩中表現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經歷?請結合全詩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從情景關系的角度鑒賞詩歌一、二兩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戰亂中四處漂泊,親朋音書皆斷;②人生路途艱難,忍受困苦;③經過十年漂泊,總算勉強有了一處棲息之地。
(2)詩歌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詩人從戶外的梧桐到戶內的蠟炬,又從戶內到戶外的角聲和月色,視覺和聽覺相結合,以動襯靜,借幕府的清秋寂寞蕭條的景象,表達人生的孤苦悲涼。
14.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1)-(2)題。
【雙調】雁兒落過得勝令①•送別
劉時中
和風鬧燕鶯,麗日明桃杏。長江一線平,暮雨千山靜。
載酒送君行,折柳系離情。夢里思梁苑②,花時別渭城。
長亭,咫尺人孤另;愁聽,陽關第四聲。
注: ①前四句是【雁兒落】,后八句是【得勝令】,因兩調音律可以銜接,而作者填完前調意猶未盡,故兼而連帶填后調,是謂“過”。②梁苑:亦稱梁園、兔園,漢梁孝王劉武所建園林,園內聚集著一班著名文士。
(1)這首元曲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曲詞在抒發離人去后送別者凄涼惆悵的情感時運用了虛實結合與以景寫情的手法,請結合曲句,就其中一種手法談談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第一個問題,首先要理解詩句大意,進而用優美的語言進行解說。值得注意的是,內容要全面。解答第二個問題,要充分理解藝術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先明確其具體表現,再結合詩人抒發的情感作具體分析。答案構成一般是:手法名稱——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應用——運用手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案:(1) 描繪了風和日麗中鶯歌燕舞、桃杏爭芳,暮雨蒙蒙里江天一線、平靜遼闊的江南春日畫面。
(2)虛實結合:前六句實寫春日美景中飲酒送別的場景,后六句借助想象,寫夢境中送別朋友的場景及朋友離去后自己的孤單愁苦,表達自己對朋友的不舍與思念。以景寫情:曲子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明麗歡快的圖景,以樂景寫哀情,反襯送別者內心的凄涼悲苦;接著用“暮雨”“長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惆悵寂寞的圖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15.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1)—(2)題。
機女嘆
【宋】葉茵
機聲咿軋到天明,萬縷千絲織得成。
售與綺羅人不顧,看紗嫌重絹嫌輕。
月夜聞紡織聲
【清】陳文述
茅檐辛苦倦難支,繡閣嬌憨定不知。
多少吳姬厭羅縠,綠窗一樣夜眠遲。
(1)請概括這兩首詩蘊含的相同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要分析葉茵的《機女嘆》是從哪兩個方面描寫織女生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情感的能力。兩首詩都寫到了織女,第一首寫她們織布辛苦(“到天明”),但富人卻不滿意(“嫌重”、“嫌輕”)。第二首寫她們織布辛苦(“倦難支”),但富人也不滿意(“厭”)?梢钥闯鲎髡邔λ齻兊耐,對這種不公平現象的氣憤。
答案: ①表達了作者的不平之氣;②表達了對織女深深的同情。(或表達織女哀嘆自己辛苦勞作的辛酸和無奈之情)(意思對即可)
(2)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主要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題,需要我們逐字逐句理解詩歌,近似于“翻譯”詩歌。本詩前兩句寫“織”,后兩句寫“售”。
答案: ①“織”(或勞作情景)和“售”。②織女機聲不停,通宵勞作,費盡辛苦,才織得紗絹;織女們將精心制作的絲織品送到大戶人家去出售,結果換來的卻是富人的不屑與嫌棄。(意思對即可)
16.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大德歌•秋
關漢卿
風飄飄,雨瀟瀟,便做陳摶睡不著①。懊惱傷懷抱,撲簌簌淚點拋。 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注: ①陳摶:唐五代時在華山修道,相傳能一睡百日不醒。這句是說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陳摶也難以入睡。
(1)“飄飄”“瀟瀟”這兩個疊音詞有什么表達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曲子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請對此略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分析疊音詞的表達效果,答題步驟是: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他營造氛圍的意圖。
答案: 這兩個疊音詞,音韻悠長,倍增空寂之感,進一步突顯了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
(2)解析: 分析“結構特點”類試題的解題步驟是:第一步,分析詩歌的首尾特點,認識采用這種結構的好處;第二步,有機整合,準確表述。
答案: 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結,首尾呼應。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交融,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實的內心世界。
17.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金陵驛二首(其一)
草合離官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注: 這首詩是祥興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被押
赴元都大都(今北京)途經金陵(今江蘇南京)時所作。
(1)這首詩的首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詩寫于1279年的深秋,此時,南宋政權滅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江蘇南京)亦被元軍攻破四年之久。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經過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首沉郁蒼涼、寄托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根據這一背景,我們在解答第(1)題時,只要抓住景物特點,結合當時的情況進行分析,就可準確作答。解答第(2)題時,可以先思考詩歌主要有哪幾種表現手法,再對照這首詩進行分析,最后答出運用這些手法的作用。
答案:(1) 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天邊孤云飄拂,不知飄向哪里。蘊含了作者深深的亡國之痛和自身孤苦無依之情。
(2) ①對比(反襯)。頷聯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綠水對比(反襯)經戰爭摧殘后城垣頹壞、人民離散死亡的人間慘景,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感慨。②擬人!皾M地蘆花”和“我”一樣蒼老,燕子們巢毀窩壞,到哪里去安身呢?頸聯擬人化的傳神描寫,使詩人悲涼凄慘的形象更加飽滿,也抒發了詩人憂時傷懷的深切感情。(答“用典”“借景抒情”兩種也可)
18.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1)—(2)題。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江總①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②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雜詩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 ①江總:南朝陳詩人,陳亡以后入仕于隋,本詩是其晚年從長安回到揚州途中所作。②北雁:北來的雁。大雁秋季由北往南飛,和詩人的歸途一致。
(1)請簡要分析《雜詩》中主人公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比較兩首詩在抒情方面的異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答案應包括形象的特征、結合詩句的具體分析及全詩的思想感情三部分內容。
答案: 詩中的主人公是一個久在異鄉、忽遇舊友的有著強烈鄉思的人。開頭兩句,“故鄉”一詞迭見,“應知”云云,幾近啰唆,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而后兩句,作者將所有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集中寄托在窗前的寒梅上。全詩表現了主人公對故鄉的強烈思念之情。
(2)解析: 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江詩中的“菊”、王詩中的“梅”是兩詩的主要意象,抓住詩中的“菊”或“梅”所表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再結合詩人的際遇作答即可。
答案: 同:①都抒發了強烈的思鄉之情。②都是將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故鄉的物(一為籬下菊,一為寒梅)上。異:從“籬下菊”看,《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除表達對故鄉的懷想之情外,還表現了作者的歸隱之情。
【詩歌鑒賞】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是江總在陳亡以后入仕于隋時所作的,詩中形象而精練地寫出了自己“心”與“形”的南轅北轍。作者將對故鄉的想念,寄托在籬笆下那純潔美麗的菊花上,“今日幾花開?”是開了一朵、兩朵,還是三朵、四朵呢?那急切之狀、癡情之態,躍然紙上!從“籬下菊”看,本詩除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想之情外,還表現了作者的歸隱之情。
王維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開頭兩句,“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幾近啰唆,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而“我”撇開其他,獨問窗前之寒梅,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
19.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1)-(2)題。
題胡逸老致虛庵①
黃庭堅
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籝②常作災。
能與貧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隨宴坐畫圖出,水作夜窗風雨來。
觀山觀水皆得妙,更將何物污靈臺?
注: ①胡逸老,生平不詳,致虛庵為其書房。②籝:筐籠一類的盛物竹器。
(1)這首詩的頸聯被清代著名詩論家潘德輿評價為“奇語”,請簡析該聯“奇”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表現了庵主胡逸老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化靜為動!俺觥薄皝怼倍,將致虛庵靜態的山水寫活了。②化實為虛。山是什么樣的(實),盡可讓讀者去想象(虛);夜來風雨是隔窗聽到(虛),并非親眼看到(實),也是實事虛寫。③情景交融。上句寫視覺,下句寫聽覺,讓人體會到視聽主體“宴坐”的閑適,“聽雨”的從容,以及高雅的人格、廣闊的胸襟。
(2) 表現了胡逸老品格清高,為人不慕榮利,有仁愛之心、山水之趣的性格特點。
[詩歌鑒賞] 這首詩寫于黃庭堅被貶川蜀和廣西宜州的兩次貶謫之間,其時詩人的生活和心境都相對穩定。胡逸老為人不慕榮利,雅有山水之趣。黃庭堅在敬慕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高雅情懷。首聯贊美胡逸老的詩禮傳家,顯示其品格的清高。頷聯贊美庵主的仁愛之心。頸聯正面寫致虛庵,讓讀者體會庵主高雅的人格、寬廣的胸襟;尾聯總收全詩,照應開頭。
20.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江神子 賦梅寄余叔良①
辛棄疾
暗香橫路雪垂垂。晚風吹。曉風吹;ㄒ鉅幋,先出歲寒枝。畢竟一年春事了,緣太早,卻成遲。 未應全是雪霜姿。欲開時。未開時。粉面朱唇,一半點胭脂。醉里謗花花莫恨,渾冷澹②,有誰知。
注:①本詞是作者在江西帶湖賦閑時所作。余叔良,辛棄疾的友人。②冷澹:清冷淡泊。
(1)作者筆下的梅花有什么樣的特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醉里謗花花莫恨,渾冷澹,有誰知”中,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處世態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要鑒賞詩中梅花的特點(其他同類型題目也一樣),可以分兩步進行,一是準確找到描述其特點的詩句,二是根據詩句準確概括。概括時需要注意角度,即從哪些角度來概括梅花的特點,這樣可以避免重復。
答案: 傲雪凌霜,歲末爭春,欲開未開,白里透紅。
(2)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評價詩人的觀點態度的能力。結合詩句評價詩人的觀點態度,理解詩句內容是關鍵,除此之外,還要善于抓住能夠體現詩人觀點態度的關鍵詞。本句中的關鍵詞是“冷!、“誰知”,特別是“誰知”,它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反問式理解,“有誰知道呢”,另一種是否定式理解,“沒有人知道”,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答案。
答案: 示例一:作者認為,為人處世不應過于清高淡泊,否則就不能得到別人的賞識。
示例二:作者認為,為人處世應該保持高潔,即使不被別人賞識,也要堅守不變。
2016年中考信息不斷變化,m.shigellalitigation.com 91中考網提供的中考成績查詢查分、錄取分數線信息僅供參考,具體以相關招生考試部門的信息為準!